推荐:储能技术光伏发电光伏并网家庭储能正规股票配资公司
光伏组件长期处于户外环境,极易遭受雷击威胁,因此,必须从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安装维护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完善的防雷击防护体系。接下来,将为您详细介绍具体的防雷实施策略与技术要点。
一、外部直击雷防护体系搭建
1. 接闪器的科学规划布局
在光伏阵列的周边区域,或是支架顶部,需要安装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接闪器的高度,要依据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的滚球半径法进行精确计算。以一座 100kW 的屋顶光伏电站为例,经过严谨计算,在阵列的四个角落安装 3 米高的避雷针,便能有效覆盖电站的全部组件。倘若光伏系统是安装在已有建筑物的屋顶上,就一定要将组件纳入该建筑原有的防雷系统之中。这是因为若单独设置接闪器,可能会与原系统产生电位差,从而引发危险的反击事故。
2. 金属部件的可靠接地处理
光伏组件的金属支架与边框,必须与接地系统进行紧密连接。具体要求为,每一排支架至少要有两点接地,并且要采用铜排或者镀锌扁钢作为接地引下线。在一般区域,接地电阻需控制在≤4Ω;而在高雷区,比如广东沿海一带,建议将接地电阻进一步提升至≤1Ω。在进行边框连接操作时,务必彻底清除连接处的氧化层,同时使用专用的接地端子或跨接导线,以此来保障导电性能的稳定可靠。
二、感应雷与浪涌的复合防护方案
1. 等电位连接(MEB)系统的构建
借助等电位端子箱,将光伏组件支架、逆变器、配电箱、汇流箱等所有金属外露部分进行电气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电位参考点。如此一来,便能彻底消除设备之间的电位差。与此同时,将电缆屏蔽层的两端可靠接地,这一举措能够有效避免感应电流对设备造成损坏。
2. 浪涌保护器(SPD)的分级部署
直流侧:在汇流箱或者逆变器的直流输入端,需要安装适配系统电压(1000V/1500V DC)的直流浪涌保护器,其主要作用是重点抑制雷电感应产生的过电压。
交流侧:在逆变器的交流输出端以及配电箱内部,要配置符合 I 级或 II 级试验标准的交流浪涌保护器,这类保护器的标称放电电流需≥20kA。
信号线路:倘若系统中包含监控传感器或者通信模块,那么就必须在信号传输线路上加装专用的 SPD,以此来防止雷电通过信号通道侵入系统。
三、接地系统的优化升级方案
1. 接地体的创新设计
采用环形或者网格状的接地体,能够显著增大接地面积。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区域,可以选用降阻剂、接地模块或者深钻接地极等技术手段,以此确保接地电阻能够达到标准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系统的接地可以与建筑物基础接地体通过等电位连接实现电气贯通,这样做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2. 接地路径的可靠性保障
接地引下线应当尽量短直敷设,避免出现直角或者锐角转弯,这样可以减少电感效应的影响。连接处要采用焊接或者螺栓紧固的方式,并进行镀锌、涂导电漆等防腐处理,从而保证接地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四、组件与线路的防护强化措施
1. 防雷型组件的优选策略
在选择光伏组件时,应优先选用边框导电性能优异,并且通过 IEC 61730 - 2 等标准认证的防雷型组件。此外,在接线盒内部加装 TVS 管等浪涌保护器件,能够有效地保护电池片,使其免受瞬时过电压的冲击。
2. 线缆屏蔽与布局的优化
选用双层屏蔽电缆,即金属铠装加绝缘层的结构,并将屏蔽层的两端可靠接地。直流线缆与交流线缆要分开敷设,避免长距离平行走线。当线缆穿管时,金属导管需要接地,从而形成屏蔽法拉第笼。在线缆穿越墙体或者楼板时,要做好绝缘与防水密封工作。
五、系统全周期运维管理
1. 定期专业检测
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需要对光伏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具体包括测试接地电阻,检查接地连接是否出现松动、锈蚀现象;观察浪涌保护器的状态指示,及时更换失效的器件;仔细排查组件表面是否存在雷击灼伤、裂纹,以及接线盒是否进水、烧蚀等情况。
2. 智能监测预警体系
对于大型光伏电站而言,可以部署雷电监测系统,以便实时监控周边的落雷情况。结合气象预警信息,在强雷暴来临之前,自动切断系统电源,并配备自动重合闸装置,从而实现智能化的防护。
六、标准规范遵循指南
在进行光伏组件防雷设计与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循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T 51368《太阳能发电站防雷技术要求》、NB/T 32004《光伏发电系统防雷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对于广东等高雷暴区域(年平均雷暴日≥80 天),建议按照第一类或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标准提升设计等级。
总结
光伏组件的防雷工作,需要践行 “接闪 - 分流 - 接地 - 保护” 的全流程防护理念。通过构建外部防护、等电位连接、浪涌抑制、可靠接地的多层防护体系,再结合科学的设备选型、规范的安装工艺以及完善的运维管理正规股票配资公司,确保光伏系统在雷击环境下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鼎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